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6日讯(通讯员 刘淦)在湖南湘中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湘乡的‘医院’双峰的‘矿’,‘餐馆美食’往排头铺逛……”
民谣往往是一个地方百姓对当地社情民意的真实表达,透过这句“顺口溜”,不难看出,湘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认可度。
近年来,湘乡市社会各界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实干当先,围绕群众的“就医难”等问题,以开拓性的“加减乘除”手法,在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相继打出了一系列亮眼的“组合拳”。 通过几年来连续发力,共同推动与治理,而今,这里的医疗卫健事业已经成了当地百姓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
“加”服务,千方百计让患者少跑“回返路”
位于老城区的湘乡市人民医院是一家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三级综合医院,其服务能力水平一直稳居全国县域医院100强之列,加上近年来医院的诊疗服务水平日渐提高,前来就诊的人数逐年增加,这里曾一度成为城区“人流最密集”的场所。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让病患家属少等待、少跑路,该市从优化门诊流程入手,在一楼门诊大厅加开了“检查预约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专病中心”等窗口,将超声、X线、CT、核磁、胃肠镜等常规性检查实行集中预约,同时,发放“明白告知单”,让原来需要去多个不同楼层、科室进行预约的检查;还在门诊一楼、三楼设置预约点, 有效减少患者群众预约排队等候时间;对于应做多项检查的患者则实施分时段预约和分时段检查,让患者能清楚地知道预约、检查时间。同时,医院还在原有基础上增开了发药窗口,合理排班,大大缩短病人取药等待时间。
“减”压力,最大限度方便患者就诊
湘乡市人民医院位于湘乡市旧城区,因建设年代久远,院内场地十分有限,医院内停车位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期,医院职工和就诊者停车都觉得“堵车又堵心”,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成为市民就医和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痛点、难点,医院积极探索破解之法,采取“内部挖潜,外部联合”的方式,对院内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增加停车位68个、摩托车位近300个。为了最大限度腾出空位给患者就诊,医院出台新规,将院内400多个车位优先让给病患使用,并要求医院职工高峰时段一律不得驾车入院,医院负责人率先带头,医院干部职工相互监督。通过整改,如今,以往堵在院外、院内长长的“车队”不见了,人们在标牌指引和车辆管理人员的引导下,很快就找到了车位,院内停车秩序井然,就诊患者“一位难求”的停车“压力”终于得到有效缓解。
“乘”东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全民共享
针对湘乡市人民医院设备老化和地域局限的困局,为了使县域医疗资源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跃升,该市借公立医院改革与医疗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将各地医院的老旧设备进行了大规模更新改造,进一步优化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建立了全市影像、心电、检验、病理等资源共享中心,统一了医共体核心电子病历系统,将“龙头”医院的检查数据信息整体租借资源上云,为基层医疗机构搭建了方便快捷的远程会诊平台。同时,积极推进基层检查检验结果、病历信息的相互认证工作,利用湘乡县域医共体信息项目打通基层与市直医院的相互调阅工作,打破了医疗信息孤岛,大大减轻了就医成本,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在有效整合县域医疗资源的基础上,该市还积极用好“两重”“两新”政策,对区域医疗资源布局进行了“大手笔”调整和优化,目前,市人民医院健康产业园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已进入装修阶段,整体搬迁工作将在本年底及明年初全部完成,届时,其床位数将在湘中地区名列前矛。
“除”不均,实现基层医疗资源均等化服务全覆盖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医务人员数量以及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该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积极推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使全市2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7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了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强化分类指导,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尽力提升其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人才使用机制,推动基层卫生本土化人才培养项目,将各地全科医生、临床医师、乡村医生全部纳入新的家庭医师团队,以村卫生室为平台开展签约服务。对那些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则结合实际提供上门治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及家庭病床等服务。做到群众的需求点在哪里,医疗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下一步,该市将继续精准突破、多点发力,重点围绕以往群众反应的“急、难、愁、盼”问题,下好医共体内“一盘棋”、绘就县乡村级“一幅画”,织牢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一张网”,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全方位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