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想到现实——中俄科幻文学交流在“接力”中生生不息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张晨光)“我的科幻之路正是始于一部名为《一个护士的后半生》的苏联小说。那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它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让我产生强烈的惊奇感和一种开拓的想法。”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这样回忆说。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余俊雄认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幻想小说像潮水般被引进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批中国本土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和作品的出现。

“可以说,中国科幻大门的开启是从苏联科幻作品引入国门开始的。”余俊雄说。

“长期的飞船生活,单调而又枯燥,虽然达格已学会在宇宙空间消磨时间,但归心如箭的心情,使他在归途中仍显得有点焦虑不安……”韩松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护士的后半生》这部小说在中国刊载的图片资料。“当年阅读这部作品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

余俊雄认为,苏联科幻作品在中国促生了一批青年“科幻迷”和科幻后备军,为中国科幻园地的美好未来创造了条件。

迈入新世纪,电影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为中俄科幻文艺作品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近年来,俄罗斯科幻电影《太空救援》《引力》《挑战》等相继在中国上映,而俄罗斯观众也能在电影院或流媒体平台欣赏到中国系列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科幻电视剧《三体》。

俄罗斯观众叶戈尔·切尔卡索夫在观看《流浪地球2》后评论道:“这是近年来我所看过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其剧情、特效和演员的演绎,都令人难以置信,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是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莫斯科电影”旗下的宇宙电影院外拍摄的《流浪地球2》电影宣传海报。新华社记者 华迪 摄

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专家亚历山大·伊萨耶夫认为,近几年来中国科幻作品实现了大跨步的飞跃。“中国科幻电影无论从视觉呈现效果还是情节引人入胜的程度来说都不逊色于好莱坞电影。”

曾参演《流浪地球2》的俄罗斯演员维塔利·马卡雷切夫对这部影片感触良多。“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一个多么深刻而浪漫的主题。我的很多朋友都去看了这部电影,大家除了关注特效外,对如何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有了更多思考。”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中俄读者和观众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原因是科幻题材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特点和中俄文化内涵中的共同之处。

“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科幻作品始终要面对全人类的命题:人类的出路、气候变化、贫富差距、人工智能……这些命题把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紧紧联系在一起,超越分歧,这就是科幻的价值所在。”韩松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专家张晓东看来,中俄优秀科幻作品所共同具有的道德责任感让两国观众能更容易理解彼此。“这种道德责任感表达了一种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他说。

白驹过隙,中俄科幻交流仍在延续,科幻与现实也逐渐交织。

在两部《流浪地球》中都有这样一句台词:“俄罗斯人在太空是无敌的!”。现实生活中,马卡雷切夫对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感到震撼。“我觉得科幻是人类发展的指向标,发生在科幻作品中的情节在几十年后也许就会成真。而就中国的科技发展来说,中国人的科幻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