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 |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编者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日前,河南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河南如何发力”这一议题建言献策。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科联,推出《谈“新”》特别策划,持续刊发专家发言内容,敬请关注!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产生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一次生产力的跃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生产力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首先,新质生产力的产生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其次,新质生产力继承了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为引领,突出技术、信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最后,新质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将协作视为生产力要素的观点,强调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二)历史逻辑: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跃升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历史上社会生产力主要受到自然、劳动和资本三种因素的支配,正是这三种因素决定了历史发展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第二阶段以劳动生产力为主导,第三阶段以资本生产力为主导。当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初步形成,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跃升,人类社会将进入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新阶段。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新质生产力将取代传统生产力,成为推动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新质生产力必然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三)现实逻辑: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首先,新质生产力以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新质生产力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创新突破能够顺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突破技术“卡 脖子”难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出质量和数量。其次,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要素升级和培育新型生产要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业态不断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

二、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当前多体现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但其概念本身是动态的和发展变化的,不能将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固化于某一类产业或一种技术。即便在发展的特定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所指对象相对明确和具体,但称之为新质一般就意味着尚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相对应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突破发展制约点、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传统生产力是确保经济稳定发展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取得突破的基本支撑。因此,在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中应该寻求一种平衡,既能适应传统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但就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三者最终都决定于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协力推动科技创新

无论是传统生产力,还是新质生产力,其培育和发展宏观上必须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使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迸发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原始创新的初始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应是为各种创新资源的结合以及市场主体的竞争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引领,推动重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引导科研方向,加大研发人才培养,保障人才供给。

(二)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微观主体,必须打破创新主体单一格局,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产业链、科研攻关等领域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有企业占据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应当发挥创新引领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金实力强大、研发基础雄厚、技术人才聚集等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要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各类制度障碍,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力。引导民营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推动关键领域产业升级。鼓励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载体。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创新,以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首先,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加快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方式将科技创新成果扩散并应用于相关产业。其次,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布局未来产业更加需要政府前瞻性地统筹规划和正确引导。尽管培育未来产业难度高、风险大,但是在未来产业这条新赛道上,世界各国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谁能抓住未来产业的发展机遇,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领跑者。因此,未来产业将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实现“换道超车”的主阵地。

(作者:叶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