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花 爱在大理|白族奶奶的色彩世界:双廊农民画家的故事

原标题:追风逐花 爱在大理|白族奶奶的色彩世界:双廊农民画家的故事

在大理市洱海边的双廊镇上,有一群白族女性农民画家。她们将绣花的技法化用到画画上,画出的花朵鲜艳饱满,有着如丝线一般的笔触;她们中大多数不识字,所以每幅画上的签名都是“画”上去的;她们还从山上挖来五色的泥土做颜料,让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画呈现独特的大地颜色。

奶奶们的绘画作品

在双廊从小渔村变成充满艺术气息的旅游小镇的过程中,定居于此的艺术家们与当地人的生活日渐密不可分,艺术成了人们相互理解的媒介。当劳作一生的白族奶奶们用打鱼、打螺蛳、刺绣的手执起画笔,她们抚摸过的湖水、地里新生的庄稼、烂漫花间的山雀便跃然纸上了,白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场景也鲜活起来了。

“老外婆”王秉秀

今年91岁的“老外婆”王秉秀是双廊第一位开始学画画的奶奶,十多年前,在家中经济困难的年代,从上海来到双廊生活的艺术家沈见华对王秉秀说:“你可以跟我学画画。”王秉秀身上有着渔村白族妇女的勇敢和开朗,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对于78岁开始学画画这件事,她毫不畏难,欣然接受了提议。

老外婆最近在画的一幅泥土画

起初,看到画画真能卖钱,不少妇女自告奋勇加入这门“技艺”的学习中。虽说是学,却没有像学院派一样的教学内容,而是充分依照她们对色彩、空间、体积关系的理解去发挥特长。因此画中充满了十足浪漫的想象力,洱海里有捕不完的大鱼、山上开满鲜花、白族青年男女相爱……有的人从小家中养鸡,就专攻画形态各异的鸡,还有烟草、辣椒、牵牛花,她们对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像老朋友一样,最为熟悉。

王秉秀和“小双娘”赵新莲

生计困难的问题解决了,王秉秀告诉沈见华说:“沈老师,我还有愿望,我想去北京。”沈见华就带着奶奶们到不同的城市去办画展,双廊伙白族农民画社还被大理市评为“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疫情期间,她们出不了门,也卖不掉画,沈见华和农民画社咖啡馆的合伙人林向阳就鼓励大家:“没有生意做,咱们就关起门来安心做艺术”,并带着奶奶们做了一项创新,她们从远远近近的山上挖来不同颜色的土壤,研细、过筛,与胶混合后画出一幅幅泥土画。

“小双娘”赵新莲

时至今日,奶奶们已不局限于为了赚钱而画画,她们在这项近似“游戏”的艺术中创造出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每当沉浸于画画时,她们是宁静而自信的。“老外婆”王秉秀有7个儿女、15个孙子孙女、13个重孙,她每天早起就开始画画:“画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画什么、怎样画,压力也没有。我画了过去双廊玉几岛还没开发的时候,岛上只有几户人家住着,单一条独路通往外面……”

光菊在介绍自己的画作

“小双娘”赵新莲画白族人建新房、举行仪式、捕鱼归来,光菊画自己以前的生活:“这是我家的茅草房,边上还有两家,于是就叫三家村,两个小孩小的时候我去买菜,晚上我家的鸡全都在树上睡觉……”过去,白族人靠刺绣、唱歌、口述来讲述和记录自己的历史和生活,这种古老的形式在几位不识字的奶奶手里通过绘画得到了继承与创新。

架上放着光菊亲自挖来研磨好的泥土颜料

今年,沈见华为奶奶们在大理当代艺术馆策划举办了“乡土·本土·五色土——双廊白族农民泥土画展”。第一次把画展开到了家门口,村民们都来到艺术馆,盛装的农民画家被家人朋友围着,在自己的画前合照,就好像一个丰收的节日。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苏航 许卓皓 秦蒙琳 殷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