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还有两轮强对流天气,本周五的雨最激烈

原标题:南方还有两轮强对流天气,本周五的雨最激烈

今天白天,南方的强对流天气有所减弱,但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明起六天(4月18日至23日),南方有两次强降雨和强对流过程,降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波及广东、江西等10余省区市,降雨期间还可能伴有强对流天气,需要警惕暴雨致灾。

近期,北方的天气算得上平静,但随着一股冷空气的到来,后天北方大部将出现大幅降温。

南方多地将“天天有雨”,本周五降雨最激烈

“未来一周,南方将迎来两轮降雨过程,影响时段为18日至20日、21日至23日,降雨期间还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这两轮降雨过程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南部、福建西北部、广西北部等地强降雨区域与前期叠加,需要警惕次生灾害。

18日至20日,江汉、江淮、江南、华南以及四川盆地、贵州等地将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1日至23日,江南、华南以及四川盆地、贵州东部等地将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

从具体城市来看,据中国天气网预计,18日至23日,广州、南昌、贵阳雨水将“全勤”,每天都出现,其中广州或连续3天遭遇强降雨;长沙、福州、杭州雨水也几乎天天见,雨日可达5天,总体以小雨或中雨量级为主;此外,这6天中,南宁、成都也分别有4天、3天在下雨。

在未来的两轮降雨中,尤其要关注19日,也就是本周五的降雨。受到低涡东移的影响,高原槽和南支槽将强强联手,进一步发展壮大;再加上西南急流加强,江淮气旋发展,种种利于降雨出现的形势叠加在一起,这也将直接导致当天南方的雨相比之前会更强、更久、更激烈。

王伟跃表示,第一轮降雨的最强时段将出现在19日,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中南部、湖南东部、江西中北部等区域雨势猛烈,局地将遭遇大暴雨。总体来看,第二轮降雨的强度会稍弱于第一轮,但江南南部、华南大部也会连遭大雨或暴雨。

今天广东强对流多次“破纪录”

昨天到今晨,江南多地出现大雨到暴雨,江西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江西新干降雨量为150.3毫米、东乡127.6毫米,打破当地4月单日降雨量纪录。

今天午后开始,广东东部发展出一团对流非常旺盛的强对流云团。14时-15时,广东紫金出现了疾风骤雨,据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介绍,紫金以34.6米/秒(12级)的雷雨大风,打破当地观测史阵风纪录。而且单小时雨量42毫米,排名全国第一。今天15时-16时,强对流扫过广东揭西,导致28.2米/秒(10级)雷雨大风的诞生,打破当地4月阵风风速纪录。

未来两轮降雨的同时,不少地方还可能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为何近期南方强对流天气如此频繁?王伟跃介绍,自4月4日进入华南前汛期以来,南方地区水汽输送条件好,对流能量也相对较高。当有冷空气、低涡或切变系统出现时,就会给降雨提供动力抬升条件,进而激发出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4月17日18时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预计4月17日20时至18日20时,贵州南部、广西、广东、海南岛北部、宁夏、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其中,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和中东部、广东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10级以上雷暴大风,局地风力可达11级以上;四川盆地东南部、云南西部和东部、贵州西部和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地将有小时雨量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天气,其中,广西中部和南部沿海、广东中南部、海南岛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大小时雨量大于50毫米,局地可达80毫米以上。

后天北方大部将降温

相比于南方频频遭受强对流天气的打扰,北方近期的天气十分平静,降水较少、气温回升。不过,冷空气的到来使得北方天气的转折即将出现。

据中国天气网介绍,明天开始,冷空气将率先影响北方偏北地区,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一些地方将出现10℃-16℃的降温。但在华北中南部、黄淮一带仍将以升温为主,大城市中,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济南等地仍有机会刷新气温新高,其中济南可能迎来今年首个30℃。

后天,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降温,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北部、山西以及河南西部等地降温幅度将超10℃。像银川,明天最高气温27℃,后天将降至17℃。明天预计北京最高气温28℃,后天则降至19℃。

冬天早已远去,为何还有冷空气?气象专家介绍,冷空气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到了春夏交替时节,冷空气处在逐渐减弱的过程。夏季时,随着北极地区和中高纬度的气温升高,冷空气的活动便会减弱。同时,夏季的海洋暖湿气流也会北上和冷空气交汇,使得气温升高,这时冷空气就不再具有显著影响了。所以,春夏交替的时节,也要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更换衣物。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张彦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